top of page

社區參與

有賴荔枝窩的原居民、新居民、社區農夫、駐村藝術家、義工、項目職員及相關機構(下統稱為荔友)的參與,共同經營荔枝窩自然管理協議。

社區農夫

荔枝窩村內的農地主要由荔枝窩自然管理協議的項目職員及社區農夫們管理。農地由項目向原居民租用、並分配給社區農夫經營。社區農夫進場前,需要向項目提交計劃書,並了解及認同項目所提倡的自然友善農耕理念。社區農夫亦需要遵守項目的農地生產及管理守則和指引,以及參與定期舉行的農夫會議。現時荔枝窩共有9組社區農夫:

社區農夫
6. 隨意農樂.jpg

隨意農樂

生態友善種植,承諾不使用化學肥料 / 農藥種植,嘗試種植多種不同類型的作物互利共生,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與自然並存,實行由種植開始關心你的健康。

 

產品:手工皂 、浴鹽、護膚品 、花茶、香草

  • Facebook社交圖標
  • Instagram
3. 紀強農場.jpeg

記強農場

順應自然環境,嘗試多種與這塊土地與環境能好好連結的農作物,使土地和人的連繫更深。

 

產品:多種作物因時而種

5. 綠續友徠.jpeg

綠續友徠

以樸門耕作為本,在荔枝窩種田養土。與環境友善,耕作之餘鼓勵生物多類繁衍。更為城市人提供一個洗滌心靈的空間。

 

產品:多種作物因時而種

  • Facebook社交圖標
8. 隱山.jpeg

隱山

成員來自不同界別,於地處偏僻的荔枝窩紮根,種植有機食用花及水果,並舉辦各類生態及文藝活動。

 

產品/活動:籌備中,敬請期待

  • Facebook社交圖標
9. 種蕉弄蝶園.jpeg

種蕉弄蝶園

一群有心人,藉假日時間,來此享受農耕樂趣。復耕讓土地永續、生物多樣性、萬物生生不息。感謝大自然賦予大家動力。只要有心,不管遠近,同來傳承保育使命。

 

產物:荔窩奶蕉、青皮蕉、洛神花

  • Facebook社交圖標
Picture2.png

香港大學
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永續農業實驗農場

「滙豐永續鄉郊計劃」下建立的實驗農場,目標培育更多元的鄕郊社區經濟模式及在地化食物系統,為生態農業研究、本地食農創新及培訓的基地。 
產品:本地肉薑、薑黃、咖啡、冬瓜及其他時令作物等

  • Facebook社交圖標
  • Instagram
Picture1.png

英記農場

原居民重返村落,擅長煮客家菜及茶果,閒時下田種薑黃及打理自家果園。

產品:薑黃醬、客家茶果等

7. 荔林咖啡.jpeg

荔林咖啡

用農林間作的概念,在荔枝窩荒廢的梯田,以低度開墾方式去種植咖啡,同時採用生態友善方式種植薑黃等作物,身體力行,支持本地農業永續發展。

產品:咖啡、薑黃粉、鹹柑桔

FB: 荔林咖啡

  • Facebook社交圖標
1. 自然空間.jpeg

自然空間

這是自然𥚃的空間,乘載著天地間的人物。 把山和水、田和作物、人與生物、音樂與寧靜、快樂與能量放在這片土地。

 

產品:花花農産品雪條、粉裝系列、辣木葉粉、紅球薑粉、咖哩葉粉、薑黃粉、桑葉粉、香椿粉、小茴香粉、紅球薑油、果乾

Facebook: 自然空間 在 荔枝窩

  • Facebook社交圖標

社區共學

舉辦在地社區工作坊,目的是推動共學及凝聚社區。同時透過不同活動,加深荔友們對項目的認識。亦不時舉辦交流活動,了解其他鄉郊保育團隊及生態友善農場的工作。

蘿蔔菜脯工作坊

項目農夫教荔友們用荔枝窩出產的生態友善白蘿蔔製作蘿蔔菜脯。

社區共學

蘿蔔是項目每年的重點作物之一,2021年種了早水及遲水蘿蔔。種植過程幾經波折,先是下種時遇上螞蟻大軍偷種子,然後收成前又遇上箭豬及田鼠家族進田大開放提派對。農夫們要與小動物們鬥智鬥力之餘,更要緊守生能友善農耕的原則,每一根蘿蔔都是得來不易。

農夫May姐教荔友們製作蘿蔔菜脯。參加工作坊的荔友們大部份是新荔友,因為老荔友們都已經養成每年種蘿蔔造菜脯的習慣了!每逢蘿蔔收成期,總會在村中聞到一股讓人肚子餓的鹹香!

蘿蔔菜脯的製作過程,是用很多很多的鹽抺在新鮮蘿蔔上。將蘿蔔中的水份迫出,延長保存期。

抺鹽後的蘿蔔需要曬太陽數天,直至不再有水滲出,便可移到玻璃瓶內保存。

農樂節藝術工作坊

駐村藝術家Benjamin及Suzanne 為荔友們進行田邊導賞、講解他們為項目創作田邊藝術展覽的創作意念。Benjamin更教大家動手造了迷李版的蜻蜓駐藝術品。

藝術家Benjamin及Suzanne向荔友們介紹他們在村中的創作。藝術家們以項目的保育目標物種蜻蜓及米魚為主題,於田邊創作了三組裝置藝術作品。以藝術角度將保育訊息帶給公眾。

Benjamin教荔友們動手造了迷你版的蜻蜓駐!

田邊藝術展覽 - 人、水、共、稻、魚、生

田邊藝術展覽 -賞蜻蜓

田邊藝術展覽 -蜻蜓駐

交流 - 土地教育基金 - 梅窩

2019年8月14日,我們與荔枝窩的農夫們到訪梅窩,參觀當地農場。幸得到在梅窩進行「梅窩Farm to Table農場社區計劃」的土地教育基金職招待,帶我們參觀了幾個農場。我們與梅窩的農夫們交流種植心得及分享鄉郊生活趣事。

梅窩的梯田,農夫按照地型耕作。築起石牆,防止土壤流失。

是次交流團一行13人,包括荔枝窩農夫、項目職員及實習生。

農夫們在農地交流種植心得,謝謝梅窩的農夫預備了自家製冰凍洛神花蜜給我們消暑。

到訪農場後,我們在一間參與了「梅窩Farm to Table農場社區計劃」的餐廳,享用以梅窩時令農產所烹調的午餐。

共同建設

共同建設

農夫會議

項目定期舉辦農夫會議,與農夫們更新及交流項目的最新消息,亦是個讓農夫們提出並商討問題的平台。

社區公務

除生態保育工作外,項目亦會統籌或協辦荔枝窩村的社區公務。如協助安排農地電網及水坑維護的分工、協助村委統籌荔枝窩村年度大掃除及食水塘、招募及安排義工清理山竹帶來的海洋垃圾等等。

農會剛開始時,大家留心聽項目經理Teresa簡報是日會議流程。

隨著討論的議題越來越多,農夫們開始一邊開會,一邊處理一些不用動腦筋,坐著做的農活。例如圖中的農夫們正在將黃豆從豆莢中拆出來。

間中還有農夫以外的與會者。例如2020年的一場農會,有松雀鷹的參與。牠静静企在一傍,聆聽大家的討論,不過沒有留下意見便走了。

松雀鷹是本港一種罕見留鳥,主要捕食小鳥、鼠、大型昆蟲等生物。生態友善農耕確保了松雀鷹的食物來源不受農業活動所污染。這位荔友在一小時後,懝似因被一群紅耳鵯吸引,中場離開了。

bottom of page